当前位置:农宝典 - 农用物资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田头
田头

抓住关键防治时期:趁早用药,以发病前喷药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喷药进行防治为宜。

做到对症用药:根据具体病症确定所感染病害种类,然后对症下药。

施法要正确:根部病害通常采取药液浇灌方式,茎秆部位病害通常采用喷淋或涂刷法,叶部病害通常采用喷淋法。同时根据害虫活动规律、农药剂型调整施法及使用时间。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一、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

1、抓住关键防治时期

(1)植物病害发生是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轻到重,对这类病害要做到预防为主,抓住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在发病前或者初期用药,只用一次药预防效果就非常好,如果在病害大面积发生后用药,至少要用3次才可以制止扩散,这样既加大了用药成本,又增加了人工成本,还对作物造成了不能挽回的损失。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做到对症用药

非常多种植者对病症不可识别,因而没有办法正确地选药,导致防效差,甚至无效。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1)一是把植物生理病害误认为是侵染性病害,用杀菌剂去治生理病害。生理性病害是缺某种元素引起的病症,只有补充对应的元素才可以根治,如果用杀菌剂去防治,药不对症,既无效,耗人工,又花钱。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二是用杀细菌的药去防治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没有办法达到效果,反而认为购买的药质量有问题。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3)三是农作物发生的真菌性病害有非常多种类,如果病症判断不准,选用的杀菌剂不当,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如灰霉病和锈病都属真菌性病害,但它们的用药却有很大区别。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4)四是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是有区别的,保护性杀菌剂是在病害发生前使用,在植株的茎、叶、果表面建立起保护膜,防治病菌的侵入,起保护作用。在发病前用药效果好,但发病后防治效果就差。而治疗性杀菌剂通常都有内吸作用,它可以迅速内吸、传导到植物体内,杀死病菌起作用,发病后就应该选择治疗性杀菌药剂。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3、施法要正确

(1)根部病害要采用药液浇灌方式,茎秆部位的病害要用喷淋或涂刷法,叶部病害要做到正反面都喷,并均匀周到,重点喷叶背面。如根腐病就要用浇灌方法、烟草的黑茎病要用喷淋的方式。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害虫的活动规律以及不同的农药剂型,选择不同的施法和施药时间,合理施用农药,讲究施法,做到对症施药,就能大大减少生产成本。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二、怎么提高农药的药效

1、温度

(1)使用农药的适宜温度是在25℃以上。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则完全失去杀虫作用。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在25℃至30℃时使用农药,防效比在10℃至15℃时要高出1至2倍。因此,温度低于20℃时不使用农药。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湿度

(1)环境湿度越大,农药的药效发挥得越好。因此,使用农药宜在早晚有露水时进行,以利于菌剂粘附在茎叶上,并促进芽孢繁殖,增加与害虫接触的机会。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此外,较湿润的土壤有利于菌剂的吸附,从而提高杀虫效果。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3、阳光

为了减弱阳光中紫外线对芽孢的破坏作用,使用农药是在阴天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如能在粉状农药中加入粗糖蜜或玉米糖浆,会对过滤紫外线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4、雨水

(1)中到大雨会冲刷喷在植株茎叶上的农药,降低防效。如果在喷后5小时下毛毛雨,有增加防效的作用。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2)为确保药效,应在施药后1至2天内无中到大雨的前提下,选择阴天或微雨天施药。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3)施药后如遇中到大雨,雨后应立刻补施,此时杀虫效果。

如何控制农药的使用成本,选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

5、风力

大风天施农药浪费大,尤其是粉剂,飘失更多。同时,大风天也不利于芽孢的萌发。故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施农药。

声明: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农宝典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宝典网立场,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