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特性、作物性状、农业耕作措施等。
高温、干燥、风力大的天气,作物要吸收很多水分。具有叶片大、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等特点的作物,需水量较多。生长前期,作物对水分没有太多需求,中期是需水高峰期,后期再次减少。
作物需水量包含生理需水、生态需水。前者指作物进行生理活动时需要的水分,后者指让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所需的水分。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土壤特性、作物性状及农业耕作措施。通常气温越高、空气干燥、风速大,作物的需水量就会比较大。而且生长期越长、叶面积越大、生长速度越快、根系越发达以及蛋白质或油脂含量越高的作物需水量就大。农作物的需水规律一般是前期需水量较小,中期达到最高峰,到了后期就会减少。
2、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水量,主要包含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生理需水是指作物生命过程中各项生理活动(蒸腾、光合作用和构成生物体系等)所需要的水分。生态需水是指给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培育良好生活环境所需要的水分,比如调节土壤温度、影响肥料分解、改善田间小气候等所需要的水分。
3、因为作物各项需水量不好进行测定和计算,在生产实践中通常是使用作物的蒸腾量和颗间蒸发量表达作物需水量,也被称为腾发量。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从天然降雨和地下水获得一部分水分,差额部分就是需要灌溉的净水量。其影响因素包含比较多面,比如作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
二、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式
1、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要运用到计算公式,公式为ETc=KcET0。式中:ET0—阶段平均日参考作物腾发量,毫米/天,各地有关部门均有当地气象条件下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如果需按气象因子计算,可参考其他书籍;ETc—作物需水量、毫米,可按月、旬计算,也可根据生育阶段计算;Kc—作物系数。
2、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确定作物灌溉制度以及地区灌溉用水量的基础,是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灌排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3、确定作物需水量的基本方式主要有水量平衡法和能量平衡法。前者比较简单,用简测法、坑测法和田测法都可以测定;后者测定项目主要有净辐射量、乱流热通量、土壤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
三、农作物晚熟的原因
1、农作物晚熟通常是由于光照不足、水分不足、吸收到的养分不足、温度不适宜等原因导致的。
2、农作物是指在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主要包含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和树木等)这两大类。